第五章 类型教育的推进

第五章 类型教育的推进


来源:宝宝成长网  作者:佚名

抽象的事物都具有共同点和有序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归类。"pattern"一词在日语当中找不到贴切的词,所以在本书中,我为了保留其意义的完整性,采用了音译的做法。(注:译者将"pattern"译成"类型")
说到"类型"认识,我们很容易想到:它是对肉眼可以看到的事物的认识方法。其实不然。因为我们通过"类型",不仅可以认识声音和文字,而且还可以认识无形的东西和抽象的事项。例如,当我们听到巴赫和肖邦的音乐时,即使是象我这样不太懂得音乐的人,一听到那样的曲调,也能分出哪是巴赫的音乐和哪是肖邦的音乐。尽管我们不能将两者的音乐特点清楚的罗列出来,但是我们却能分出是谁的音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两个作曲家创作该曲子的意象已分别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在第一章 中,我向大学介绍了自己在委内瑞拉时的经历。一个出生才几天的婴儿能够分辨母亲的声音,这也是一个通过"类型"来进行认识的极好例子。婴儿在母亲的肚子里时就记住了母亲声调和说话方式,所以他一生下来就能知道那一种声音是自己母亲的声音,并对此做出反应。在从婴儿区分母亲的长相来看。眼前的人是母亲还是他人?婴儿能通过自己对母亲长相信息的掌握,如通过对眼睛和鼻子的大小、形状和配置等的掌握,在瞬间做出判断。
我们一直认为婴儿能够分辨母亲的声音和长相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并不简单。你想,这样的事情是连计算机都难以做到的复杂事情,可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却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难道不是令人惊奇的事情吗?
还有一件我们常常忽视的事情。那就是:婴儿不仅仅是通过看母亲的长相去认识自己的母亲,而且还通过母亲身上的气味、声音、搂抱方式和姿势等综合性的感受去认识自己的母亲。对婴儿来讲,"母亲"是包涵有自己全部感受的母亲。因此,婴儿应该能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疼爱和温柔。所谓的"类型"正是包涵有有形物和无形物的"类型"。
作为典型的"类型"势力,我想起了以前从日本棋院高川格名誉本因坊那里听来的话。据该棋院的调查发现:该棋院的名人们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在一旁看父亲或家人和别人对弈。因此,在刚开始学棋的时候,并没有谁手把手地教过他们。
我觉得,他们之所以成为名人,与他们小时候在一旁看别人对弈有关。小孩小时候看人对弈,其围棋的棋型会根植于小孩的脑海深处。这与从初中开始学棋的情形完全不同。小孩对棋型好坏的判断靠的是直觉本能,而初中生对棋型好坏的判断靠的是理论。当然,下围棋不仅需要直觉,而且还需要良好的理论功底。但是,小时候灌输到脑子里的基本类型,会在人长大以后发挥作用。
不仅是学围棋,而且学习文艺和体育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是你小时候懵懵懂懂读过的文艺书籍和照葫芦画瓢学过的体育动作,那么当你长大以后,它们就会成为你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刚才,我向大家谈到无形事物和抽象事项的问题。在这里,我想以"信仰"为例对这个问题进行考虑。谚语云:"耳濡目染,不学自会"。对这句话,我们也深有体会。假如我们从小就听人念佛,听人唱赞美歌和进行祷告,那么,即使我们不懂得其中的含义,在我们一遍遍的听到以后,我们也能掌握其中的类型。
简单地说,当一个一岁的小孩每天早上都看到父母在佛龛前双手合十的时候,他就会学父母的样子,跟在他们的身后合上自己小小的双手。渐渐地,孩子也有了信仰,一走到佛龛跟前,他就不由得叩拜起来。
这与要理解难懂的道理之后才能掌握的信仰不同。
当你年龄稍长,开始有自我或者自我意志的时候,你就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祈祷?我为什么要念佛?我念佛是为了谁?如果你不明白,你就不能去祈祷和念佛。这样一来,你要掌握这些事情就会相当困难,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

|<< << < 1 2 3 4 5 6 7 8 9 > >> >>|


·上一篇文章:第六章 向零岁的可能性挑战
·下一篇文章:第四章 从右脑开始培养人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china-baby.net/news/youjiao/074313111703A2GG97CH31HDJ88H79.htm


相关新闻


教育部将全面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

白 阳


中国美术馆筹建国家艺术藏品保存修复中心 推进卷轴绘画的保护

应妮